脑电电极与脑电传感器制造商
联系我们 | 客服电话 |
冠隆医疗kwanlon2025-03-28

常见的穿戴式电极结构及其特点

穿戴式电极需要兼顾柔性贴合、长期舒适性、高信号质量耐用性,其结构设计通常采用多层复合材料,以适应动态的人体活动。以下是常见的穿戴式电极结构及其特点:


1. 典型多层结构

层级 材料/功能 示例材质
导电层 直接接触皮肤,采集生物电信号或输出电刺激 - Ag/AgCl(心电/脑电)
- 碳纳米管/石墨烯(高柔性)
- 导电硅胶/水凝胶(舒适性)
粘合层 固定电极,确保与皮肤紧密接触(部分电极省略) - 医用丙烯酸胶(低致敏)
- 水凝胶(兼具导电和粘附)
- 硅胶压敏胶
柔性基底 提供机械支撑,贴合皮肤弯曲 - 聚氨酯(PU)薄膜
- 聚酰亚胺(PI)
- 弹性织物(如莱卡混纺)
绝缘层 防止信号干扰或短路(仅多电极阵列需要) - PET薄膜
- 硅胶涂层
互联层 连接电极与外部设备(导线或无线模块) - 银浆印刷电路
- 柔性FPC(可弯曲电路板)
- 导电纤维(纺织电极)

2. 常见穿戴式电极类型

(1) 贴片式电极(最常见)

  • 结构

    • 导电层(Ag/AgCl + 水凝胶) + PU/PET基底 + 背胶。

  • 应用

    • 一次性心电监测(如Holter监护)、运动生理监测。

  • 优势

    • 信号稳定,成本低,但长期佩戴可能过敏。

(2) 纺织电极(智能衣物)

  • 结构

    • 导电纤维(银纤维/碳纤维)编织成织物,直接嵌入衣物。

  • 应用

    • 长期健康监测(如智能胸带、运动衫)。

  • 优势

    • 透气舒适,可水洗,但信号易受运动伪影干扰。

(3) 柔性干电极

  • 结构

    • 微针阵列/多孔导电聚合物(如PDMS+金涂层),无需凝胶。

  • 应用

  • 优势

    • 免凝胶,适合长期使用,但初始接触阻抗较高。

(4) 可拉伸电极

  • 结构

    • 液态金属(如Galinstan)嵌入弹性体(Ecoflex)。

  • 应用

    • 关节部位监测(如EMG手势识别)。

  • 优势

    • 耐拉伸(>300%形变),但成本高。


3. 关键设计考量

  • 信号质量

    • 导电层阻抗需足够低(如Ag/AgCl <10Ω·cm²)。

    • 纺织电极需增加导电面积以减少运动噪声。

  • 舒适性

    • 水凝胶或多孔结构提升透气性,避免皮肤炎症。

  • 耐久性

    • 可水洗纺织电极需耐洗涤(如封装银纤维)。

  • 集成方式

    • 无线传输电极需内置微型电路(如蓝牙模块)。


4. 前沿技术示例

  • 石墨烯电极

    • 超薄(纳米级)、高导电,适用于高精度脑电监测。

  • 自粘附微针电极

    • 微针穿透角质层直达真皮,提升信号质量(如NeuroOne)。

  • 生物降解电极

    • 可吸收材料(如镁/聚乳酸)用于术后临时监测。


5. 商业产品参考

产品类型 电极结构 代表品牌/应用
一次性心电贴片 Ag/AgCl + 水凝胶 + PU薄膜 3M Red Dot™, Ambu BlueSensor
智能手环ECG电极 316L不锈钢 + 导电陶瓷涂层 Apple Watch, Fitbit Sense
脑电头戴设备 柔性干电极(导电橡胶/微针) Muse头环, Emotiv EPOC
运动EMG袖套 银纤维纺织电极 + 弹性基底 Myo臂环(手势控制)

总结

穿戴式电极结构正向柔性化、无凝胶化、智能化发展,未来可能结合自供电(摩擦纳米发电机)AI信号处理技术,进一步突破长期监测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