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推荐的临床脑电图基本技术标准是各种不同情况下临床脑电图技术操作的基础。本指南系列的以后各部分,包括儿童脑电图记录、视频脑电图监测(Video EEG, VEEG)、癫痫外科和癫痫监测单元的 VEEG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新生儿的床旁 VEEG监测,首先均应符合以下技术操作的基本标准,除非有特殊要求。
1 临床脑电图检查的设备和环境要求
1.1 脑电图仪
现在均使用数字化脑电图仪,仪器各项指标应符合国际标准并通过国内上市标准。考虑到常规 10-20系统需要 19~21个记录电极,以及额外的脑电记录电极(如下颞区电极)、心电图、肌电图、眼动图等多导生理记录的需要,常规头皮脑电图使用的仪器至少需要 32个或更多通道的放大器。10-10电极系统和颅内脑电记录需要 128通道或更多通道的放大器。放大器的主要参数要求见表 1-1。
1.2 电极
1.2.1 头皮脑电图电极
推荐使用银-氯化银或不锈钢材质的盘状电极,以导电膏、医用胶纸和弹力帽固定。仅在成人短时间清醒期记录可使用桥式电极。颅内脑电图一般使用不锈钢电极。银电极因有组织毒性,不适用于颅内电极记录。如同时需要进行磁共振检查,需要使用无磁性的铂铱电极。实践证明增加下颞区表面电极记录与深部蝶骨电极记录效果相似,且可避免对患者造成不适,因此目前针刺蝶骨电极的应用趋于减少。头皮针电极仅在昏迷或脑死亡患者非常紧急且非常必要进行脑电图记录时可短时应用,其他情况下均不推荐应用。电极须保持清洁,对疑诊或确诊为传染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克雅氏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患者,记录后应对电极进行有效消毒,或选择一次性电极,以避免医源性感染。
1.2.2 多导生理记录电极
多导生理记录的电极(传感器)及默认参数设置见表1-2,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1.3 闪光刺激器
用于头皮脑电图记录的设备均应配备闪光刺激器,具体要求见指南二。
1.4 检查环境和电路系统
脑电图室应尽量远离影像科、理疗科、电梯间等有大功率电源干扰的环境,否则需要做特殊屏蔽。脑电图机应有专用电源,避免与其他电路共用电源,以减少电源干扰。脑电图室应有深埋于地下 3米的专用地线,周围用木炭或石灰填埋。如患者身体同时连接多种医疗电子设备,应共用地线单点接地,这在 ICU或手术室内记录时尤其要注意,以保证患者安全并减少记录干扰。
1.5 网络系统和数据库
推荐建立脑电图检查资料的数据库,这在有一定规模的脑电图室或癫痫中心非常必要。在有多台脑电图仪时推荐建立局域网并配备足够存储容量的服务器,实现检查资料的共存共享。要确保数据库存储介质使用的长期性、安全性和读取检索的方便性。在存储介质方面,磁带或光盘储存不利于读取和检索,推荐更新升级。脑电图数据库可接入医院的医疗内网系统,便于医生在门诊、病房等多处终端调阅。
2 常规脑电图操作技术要求
2.1 常规脑电图的定义
常规脑电图的定义是短程脑电图检查(不论有或没有同步视频监测),记录时间不少于 30 min,可根据需要适当延长记录时间。患者无需住院观察。
2.2 患者准备
进行常规清醒脑电图记录前,应嘱咐患者睡眠充足(避免记录中困倦),避免空腹(防止血糖降低对脑电活动的影响),洗头(不用发蜡等影响电极阻抗的油质护发用品)。技术人员应了解患者的相关病情和检查目的,并应了解是否有过度换气等诱发试验的禁忌症(见指南二)。如果需要记录睡眠期脑电图,患者应在检查当日凌晨 3~5时起床,必要时服用水合氯醛诱导睡眠。正在服用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ASM)的癫痫患者在检查前不应停药。如果出于特殊诊断目的(如鉴别发作类型或了解发作起源)需要减停 ASM,或需要进行某种有风险的诱发试验,则应安排患者住院进行长程 VEEG监测(见指南四和指南五)。
2.3 患者基本信息
应记录与脑电图检查相关的各项患者信息,包括患者的人口学信息、医疗代码、诊断和治疗信息、脑电图检查项目及患者意识状态等。癫痫患者应记录最后一次发作的时间(见指南九)。
2.4 记录时间
不论是什么检查目的,常规清醒期脑电图检查至少需要有 20 min的无伪差记录(包括睁-闭眼试验)。在没有禁忌证的患者,过度换气和闪光刺激是常规的诱发试验(见指南二),而且需要额外增加记录时间。如果需要记录睡眠期脑电图,应在清醒期记录后额外延长睡眠记录时间。仅有睡眠期脑电图不能取代对清醒期脑电图检查的目的以及对背景活动的判断。对于癫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仅记录短程清醒期脑电图通常是不够的,因此推荐进行长程 VEEG监测(见指南四)。
2.5 仪器校准
每次脑电图记录前应对所有通道进行校准测试,包括仪器校准(方波校准)和生物校准(所有放大器通道连接同一导联组合,最好是参考导联),以确认所有通道对校准信号做出同等而准确的响应。
2.6 阻抗测试
安放电极后应测试每个电极与头皮之间的阻抗,要求在 100~5 000 Ω之间。阻抗过高可产生各种干扰,阻抗过低则应注意“盐桥”效应。同时需要特别注意各电极间的阻抗平衡,阻抗差别过大会因电极间的电压差而产生微弱电流,造成干扰伪差。在记录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记录质量,如出现由电极因素引起的伪差,应及时进行检查和修理。其他原因的伪差应找出来源并尽可能消除。
2.7 仪器参数调整
在脑电图记录过程中和回放分析时,应根据情况对以下参数进行适当调整,以期获得最佳记录效果和更准确的分析结果。在阅图时是否能有目的进行参数调整反映了阅图者对脑电图的理解和操作水平。
2.7.1 灵敏度调整
数字化脑电图的灵敏度(sensitivity)为输入电压(μV)与输出波形垂直距离(mm)的比值,以 μV/mm表示,在不同尺寸的显示屏上则根据时间和高度标尺反映其缩放比例。成人因背景活动波幅较低,一般用 7 μV/mm或 10 μV/mm;儿童波幅较高,可选用 10 μV/mm或 20 μV/mm。灵敏度降低可使低幅活动无法显示,过高则不利于准确识别波形和部位,阅图时应根据情况随时对灵敏度适当调整。
2.7.2 带宽滤波调整
数字化脑电图放大器的滤波分为两级。一级滤波由放大器本身的带宽特性决定(硬件滤波)。在放大器最高采样率(如 2 000 Hz)的限度内,可以根据需要设定适当的采样率,所设采样率决定了高频滤波(High-frequency filters, HF)的上限。高频滤波也称低通滤波(low-pass filters),其最高值不超过采样率的 1/4,如采样率设定为 500 Hz,则 HF最高为 120Hz。低频滤波(Low-frequency filters,LF)也称高通滤波(high-pass filters),也可用时间常数(Time constant,TC)表示。TC(s)和 LF(Hz)的换算数值见表1-3。二级滤波是用户可以调整的软件滤波,一般头皮脑电图默认的带宽是 0.5 Hz~70 Hz。在分析脑电图时可根据不同情况或不同目的临时调整带宽滤波。例如降低 HF可减少高频干扰信号,提高 HF可观察 γ频段或更高频率的脑电活动;提高 LF可衰减呼吸或出汗导致的缓慢基线漂移,降低 LF便于观察癫痫发作起始期的缓慢去极化漂移。但要注意过度滤波会导致脑波失真,因此在分析特定频段脑波后要及时恢复默认带宽阅图。
表1-1 临床脑电图仪放大器的主要参数要求
图片
表1-2 脑电图及多导生理记录的电极和默认参数设置
*可根据需要增加的项目;**可根据需要调整参数。
表1-3 时间常数与低频滤波的换算
2.7.3 陷波滤波(notch filters)
也称为交流滤波(AC filter),目的是选择性衰减交流电干扰。国内一般使用 50 Hz交流电,因此陷波滤波应设定为 50 Hz。由于陷波滤波会使高频部分的快波(包括棘波)失真或衰减,因此只有在交流电干扰不能通过其他方法消除时才开启陷波滤波。
2.7.4 时间分辨率调整
数字化脑电图仪的时间分辨率可通过改变每屏(或每页)显示的时间长度来设定。常规脑电图记录建议使用 A4纸 10 s/页打印;显示器屏幕为 4∶3时每屏显示 10 s(如为 16∶9的宽屏显示器每屏可显示 15 s)。如降低至每屏显示 5 s、2 s或 1 s可提高时间分辨率,用于分析测量高频快波节律;而每屏显示 20 s、30 s及至 60 s可降低(压缩)时间分辨率,用于分析较长时段内脑电活动的变化趋势(如暴发-抑制或长周期性波)。由于显示器有不同的大小和长宽比,脑波应以实际测量的结果为准。在屏幕显示和打印图上应显示软件自带的标尺。
2.8 记录中的观察和操作
在常规脑电图记录中,技术人员应在旁随时注意患者的意识水平(清醒、思睡、睡眠等)及其他任何变化,并在记录或分析过程中予以标注。标注的术语应明确,使其他阅图者在理解上不产生歧义(如仅标注“S”,其他人可能理解为“sleep”或 “seizure”)。常用术语应在分析软件中统一设定。如患者在记录过程中出现发作,应在充分保护患者安全的前提下,继续进行脑电图记录直至发作结束后,并注意观察患者的发作症状(意识状态、对外界的反应、异常运动症状等),以便获得重要的诊断信息。出现癫痫持续状态或其他严重情况时,应及时通知相关医生到场进行处置。
2.9 数据分析和储存
脑电图记录完成后,应由脑电图专业技师进行阅图分析和书写报告,并由有资质的脑电图医师复核签发报告。对于记录期间出现的癫痫发作、癫痫持续状态,以及其他重要的临床事件,脑电图医师应分析原始记录资料以确定诊断。分析后的脑电图数据应进行存储归档。
3 电极位置及命名
3.1 国际脑电图电极系统
脑电图记录电极标准化位置的基本原则是左右对称,距离等比例,覆盖大脑半球凸面的主要解剖部位,建立普遍一致并可重复对比的电极位置系统。国际临床神经生理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IFCN)于 1958年制定的国际 10-20电极系统至今仍然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标准电极位置(图1-1)。随着数字化多通道脑电图仪器的出现,高密度电极记录可以提高脑电图的空间分辨率,并可对头皮脑电信号进行溯源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 10-10系统(图 1-2)和一些附加电极位置的改良方案(图 1-3)。
3.2 电极位置的基本命名原则
每个电极位置均由字母和数字组成,字母是该电极所对应脑叶或脑区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大写(Fp-额极、F-额、T-颞、C-中央、P-顶、O-枕),中线电极在大写字母后加 z(如 Fz、Cz、Pz、Oz)。如并列两个大写字母则表示涉及两个脑区的交界,如 FC(额中央)、CP(中央顶)、TP(颞顶)等。
除颞区(T)外,每一条冠状线上电极(相当于横联)的字母相同,即基本位于同一解剖区域,如 10-20系统的 C3-Cz-C4(中央区),或 10-10系统的 F9-F7-F5-F3-F1-Fz-F2-F4-F6-F8-F10(额区)。
除颞区(T)外,每一条矢状线上电极(相当于纵联)的数字相同,左侧单数,右侧双数。如 10-20系统的 F3-C3-P3,或 10-10系统的 Fp2-F2-FC2-C2-CP2-P2-O2等。
3.3 电极系统
3.3.1国际 10-20系统
10-20系统中的 T3/T4和 T5/T6在 10-10系统中分别改为 T7/T8和 P7/P8,使之符合上述电极命名规则。但在 10-20系统中仍可以继续使用 T3/T4和 T5/T6的命名。
3.3.2国际 10-10系统
10-10系统中的某些电极(FT7/FT8,FT9/FT10,T9/T10)对诊断颞叶内侧和底部癫痫特别有帮助,其中 FT9/FT10电极位置非常接近 T1/T2的位置。同时有研究表明,对于颞叶内侧癫痫,无创性下颞电极可以和蝶骨电极(Pg1/Pg2)一样有效检测到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癫痫样放电,而且操作简单无创,可以取代蝶骨电极记录。在使用 10-10电极系统时,应注意当 P与 6或更小的数字组合时代表顶叶,如果 P与 7或更大的数字组合则代表后颞区。
3.3.3改良的 10-20系统
有些癫痫样活动来自颞叶前部或底部(如伴海马硬化的颞叶内侧癫痫等),但标准 10-20系统的电极并不覆盖这些部位。为此 IFCN于 2017年提出改良的电极安放方法,即在 10-20系统基础上,左右下颞区各增加 3个电极,即 F9/F10(T9/T10之前 20%,比 F7/F8低 10%),T9/T10(比 T7/T8低 10%),和 P9/P10(T9/T10之后 20%,比 P7/P8低 10%),统称为下颞电极。改良的 10-20系统共计有 25个脑电记录电极(图1-3)。电极命名原则与 10-10系统一致。
图1-1 国际 10-20系统电极位置
图1-2 国际 10-10系统电极位置
图1-3 IFCN推荐的改良 10-20系统
(双侧各增加 3个下颞电极,一共 25个记录电极)
3.4 电极安放
首先应使用软尺测量重要坐标点连线(眉弓中点-枕骨粗隆连线、双侧外耳道连线、颅顶正中交叉点)的距离参数,并根据这些坐标点准确测量每个电极的位置。如不测量,仅能称之为近似 10-20系统。
3.5 不同电极系统的临床应用
3.5.1常规脑电图
对于常规脑电图,10-20电极系统对大多数患者已经足够,同时也兼顾了操作时间、精力和成本方面。对于癫痫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在多数情况下 10-20系统的 VEEG监测也能满足诊断要求。
3.5.2 癫痫外科或癫痫监测单元
对于开展癫痫外科的癫痫中心或癫痫监测单元,推荐所有患者均使用改良的 10-20系统,即增加下颞电极(或增加蝶骨电极和 T1/T2电极),提高局部放电的检出率,协助局灶性癫痫的定位诊断。
3.5.3 高密度 10-10电极系统
高密度的 10-10电极系统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可提供更精确的定位信息。但 10-10系统共有 80多个电极位点,需要高通道的脑电图仪。高密度电极通常用于溯源定位或电源成像研究。局灶性癫痫的术前评估也可使用 10-10电极系统,但通常并不需要放置所有的位点,可根据怀疑的致痫区选择局部加密电极,例如在怀疑为额叶内侧面癫痫时可增加 10-10系统中的某些电极(FC1/FC2、FCz、C1/C2、CP1/CP2和 CPz),怀疑为颞叶癫痫时可增加下颞电极(FT7/FT8,FT9/FT10,T9/T10)。
4 导联组合(montage)
数字化脑电图理论上可以任意形成各种导联组合方式,但实际上并不需要如此繁多的导联组合,同时有必要制定常规脑电图检查的标准导联组合,以便更好的反映脑电活动的特征,并有助于不同脑电图室之间的交流。本指南推荐的是以 10-20系统和改良
10-20系统为基础的基本导联组合方式,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增加必要的导联组合。此处推荐的导联组合不适用新生儿脑电图、全夜多导睡眠图、脑死亡评估等特殊情况。
4.1 导联组合的设计和使用原则
使用国际 10-20系统中的全部 21个电极(包括耳电极),必要时增加下颞电极。导联组合设计应尽可能简单,易于理解记忆和方便定位分析。数字化脑电图记录时采用耳电极为参考。阅图时每一份脑电图分析至少应使用参考导联和纵向双极导联显示,并可根据需要使用更多样的导联方式。阅图时参考电极一般选择平均参考(AV),也可根据情况选择耳电极(A1/A2)参考、SD导联或 Cz参考。
4.2 多导生理记录
应有单独的通道同步记录心电图,以帮助识别心电伪差、脉搏伪差以及观察心率变化。并根据需要设置其他非脑记录通道(如肌电图、眼动图等)。肌电图应将一对盘状电极放置在所要记录的肌肉表面互为参考,而不能以脑电图的参考点作为参考,否则会引起心电伪差。对于癫痫外科或癫痫监测单元,同步心电图和肌电图记录是必须的;对于 ICU和新生儿患者,还应增加其他生理记录(见指南七和指南八)。
4.3 参考导联法
又称单极导联,记录电极连接放大器的 G1输入端,参考电极连接 G2输入端。理论上参考电极应接近零电位,可显示每个记录电极的实际波形、波幅和位相。但参考电极活化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是在选择参考方式时需要时刻注意的问题。
4.3.1 耳电极参考
耳电极(A1/A2,或 A1+A2)在过去是最常用的参考位点,有时也可用乳突(M1/M2)取代耳电极参考。其优点是波形易于识别,但最大的问题是耳电极普遍受颞区脑波活化而导致波形失真。所以数字化脑电图尽管推荐以耳电极为参考进行记录,但在回放分析脑电图时建议采用其他适当的参考方式。在可能存在颞区异常电活动时(如颞叶癫痫)尤其不推荐耳电极参考。耳电极参考仅在判断标志性睡眠波(如顶尖波、K-综合波)时比其他参考方式更准确。
4.3.2 平均参考(AV)
是数字化脑电图分析常用的参考方式,但也存在被活化的问题。因为 Fp1/Fp2经常有瞬目伪差,Cz在睡眠期有高波幅顶尖波,所以不推荐这些位点参与平均参考,以避免受到局部超高电位的活化。
4.3.3 源推导法(Source derivation,SD)
也称 Laplacian导联法,是每个记录电极以其周边所有记录电极的加权平均电位做参考,可以避免受到远隔电位的影响,从而使局部异常电位更突出,特别适用于显示局灶性异常。但不是所有的商用脑电图仪都设有 SD导联法。
4.3.4 Cz参考
Cz本身是位于颅顶的记录电极,大多数情况下不适合作为参考电极,因为其本身的电位必然会导致其他各部位脑波的严重畸变。只有下颞区电极或蝶骨电极可以用 Cz作为参考电极,因为 Cz很少被下颞区脑波活化,但这种导联组合本质上应属于双极导联。
4.4 双极导联法
双极导联所显示的是两个记录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其波形、波幅和位相由两点电位之间的距离和相互作用所决定。在双极导联法中,当一对位相倒置的波形具有一个公共电极且该电极进入两个相邻放大器的不同输入端时,则可作为波形定位的依据。双极导联对分析有明显极性改变的波形(如棘波、尖波)特别有用。双极导联的电极最好采用连续链式连接(如纵联、横联或环联),电极间距应均等。
4.5 导联排列
导联组合应遵循从前向后,先左后右的顺序排列。以下所列的 14种导联组合和排列方式基本涵盖了各种情况下的需求(粗体字可作为导联命名),推荐各脑电图室将所有这些导联方式均编排在所使用的仪器内,这样既可以根据所分析的脑电图特点灵活选用适当的导联方式,又方便在不同脑电图室之间相互交流。阅图时应采用多种参考导联和双极导联显示以互相验证,避免从始至终仅使用一种导联组合阅图。表中的参考电位包括同侧耳电极、AV和 SD(有些仪器没有 SD),这 2~3种参考导联组合应分别编排。Cz仅作为下颞区电极的参考。在怀疑颞叶癫痫、额叶癫痫及癫痫外科术前评估的 VEEG时,应常规增加下颞区电极,也可使用蝶骨电极和 T1/T2作为下颞区电极,其他情况下可酌情省略。
4.5.1 对比左右局部变化
推荐使用局部参考导联组合(表 1-4)和局部双极导联组合(表 1-5)。由于在排列上左右镜像部位的导联相邻,适用于显示局限于 1~2个电极的异常波,便于与对侧镜像部位的对比,如 T3与 T4相邻,两点更容易对比。
表1-4 局部参考(分别为耳电极、AV、SD)
表1-5 局部双极
4.5.2 对比左右脑区变化
推荐使用脑区参考导联组合(表 1-6)和脑区双极导联组合(表 1-7),适用于显示一侧较大范围的异常电活动,如左右侧旁中线区对比,或左右颞区对比。
表1-6 脑区参考(分别为耳电极、AV、SD)
表1-7 脑区双极
4.5.3 对比左右半球变化
推荐使用半球参考导联组合(表 1-8)和半球双极导联组合(表 1-9),适用于显示一侧大范围或一侧半球的广泛异常活动。
表1-8 半球参考(分别为耳电极、AV、SD)
表1-9 半球双极
4.5.4 双极横联
见表 1-10,见表1-10,适用于显示前头部、 中央-中颞区或后头部异常。
表1-10 横联
4.5.5 双极环联
见表 1-11,适用于显示额极 (Fp1-Fp2)或枕区(O1-O2)棘波的位相倒置。
表1-11 环联
注:以上表 1-4至表 1-11中的斜体字均为下颞区电极,在常规脑电图或普通视频脑电图记录时可关闭这些导联,但在怀疑颞叶癫痫或在癫痫外科术前评估时应增加下颞区记录
下一篇:返回列表
冠隆医疗专注生物电传感技术,为生物医学、神经科学、运动科学、心理学、人机互联、感知和意识等领域提供可靠的产品与解决方案。